什么样的人容易被骗,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电信网络诈骗团伙也蠢蠢欲动伺机埋伏,其中短信诈骗也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以下详细介绍什么样的人容易被骗。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骗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骗1
1、善良且愚蠢
很多人觉得,善良的人最容易受骗,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心地善良的同时,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足够的智力,则绝对不会轻易地上当受骗。
真正危险的,而是那些既善良,又愚蠢的人。善良的本质是认为“人性本善”,也就是下意识的把周围的人都认为是好人。而愚蠢的本质是缺乏对“好与坏”的识别能力。
2、同理心比较强的人
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专有名词,是指对他人的不幸感同身受的能力。比如说当电视上播放有人因为灾害无家可归时,有些人看到后会非常难过,就像自己无家可归了一样。这种人就是同理心很强。而有些人则无动于衷,这就是同理心比较弱。
骗子们最喜欢的一类人,就是自负的人
因为自负是对自己的盲目自信,这样的人往往会错误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而且往往还自以为是,不停别人劝告。这简直是太符合骗子们的需求了。因为高估自己的能力,所以特别容易进圈套;因为自以为是,所以不容易被别人劝回,特别容易钻牛角尖。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骗2
第一、特别想一夜暴富的人
这样的人会曲解人脉就是钱脉的意思
他们会去广泛的交朋友
希望通过认识更多的朋友来帮助自己实现一夜暴富的愿望
殊不知他们是骗子最容易下手的一种人
第二、喜欢贪小便宜的人
占小便宜吃大亏的道理我们都明白
但生活中仍有很多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成为骗子的猎物
骗子会利用编好的说辞让他们的半信半疑变为深信不疑
甚至会相信天上能掉下馅饼
不得不说,这种受骗让人感觉实在太不应该
第三、同情心泛滥的人
这样的人通常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而骗子往往会把自己伪装成弱势群体来博得他人的同情
此时则是他们最容易上钩的时候
第四、遭遇重大挫折的人
当一个人遇到很大的挫折后,往往会六神无主
一心想着如何摆脱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是很容易被人利用的
一旦被骗子利用,则会陷入更糟糕的困境中
因此,遭遇挫折后保持清醒的头脑尤为重要
避免给骗子可乘之机
第五、十分怕犯错的人
这样的人往往遭遇到的是电信网络诈骗
通常诈骗嫌疑人会冒充公检法的工作人员
给受害者打电话说他们最近由于做了什么事而触犯了相关的法律
需要缴纳相应的罚款等等
受害者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而不断的解释
但越是解释也就越给了骗子继续行骗的可乘之机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骗3
一、个人诈骗的立案标准
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应当立案。
诈骗罪是数额犯,行为人采用诈骗的方式骗取公私财物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才能构成诈骗罪,予以立案追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诈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
2、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3、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五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情节。
二、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犯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犯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1、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至1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
2、数额在20万至30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
共同犯罪中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应当以行为人参与共同诈骗的数额认定其犯罪数额,并结合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情节依法处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2千元至4千元”、“3万元至5万元”的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的个人诈骗“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以及单位实施诈骗,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参照本条第四款规定的数额,确定适用《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或者第一百五十二条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